構建城鄉垃圾分類與處置的“杭州模式”

“垃圾圍城”,是這幾年困擾城市的難題之一。近年來,杭州緊扣“分類減量”主題,紮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和分類處置,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為解決垃圾分類做出瞭諸多努力。

日前,由杭州市決策咨詢委員會辦公室、市委黨刊《杭州》雜志社共同推出的第57期西子“我們論壇”,邀請專傢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鄉鎮街道代表,聚焦垃圾分類實踐中的難點問題,為構建城鄉垃圾分類與處置的“杭州模式”獻計獻策。

1

杭州市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切實落實垃圾“三化四分” 致力打造最美永續“城市出口”

為打造“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提升杭州市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杭州市環境集團公司作為杭州生活垃圾運輸、處置的主要企業,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實施分類運輸,認真做好分類處置與環境教育工作,主要工作開展如下:

一、“綠車綠桶、黃桶黃車”——打造垃圾分類運輸的“杭州模式”

1. 開展清潔直運工作。為有效解決杭州生活垃圾集疏運難題,我市自2009年9月25日起開展清潔直運工作。公司在國內首次明確瞭“清潔直運”的概念;形成瞭桶車直運、車車直運、直運替代、以車代機、廂車對接5種清潔直運作業模式;實施五定五公開(定點、定時、定次、定類、定向,公開垃圾桶數量、公開收集清運時間、公開日清運頻次、公開投訴電話、公開責任人)服務監管模式。當前,杭州市的垃圾終端清運系統無論在車輛外觀、車輛設備先進性、標準化分類清運均已經走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前列。

2. 分類運輸的創新。當前國內各大城市在落實分類運輸時都遇到瞭可能被市民認為是“混收混運”的難題,去年4月,公司聯合杭州市城管委按照“按類收集、按色收運、專車專運”原則,在國內率先推出瞭以“綠車綠桶、黃桶黃車”為標志的杭州標準化分類清運體系,從而提高杭州垃圾分類運輸的視覺識別度,方便市民對公司垃圾分類清運工作實施監督。近期,又全面升級垃圾車GPS及視頻監控信息化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管控能力。截至目前,市環境集團現有分類垃圾清運專線164條,其中廚餘(廚房)垃圾清運專線65條,其他垃圾清運專線71條,餐廚垃圾清運專線28條。

二、垃圾圍城,文化解圍——做柚木實木餐桌工廠|柚木實木餐桌工廠推薦好垃圾分類宣傳工作

垃圾圍城,文化解圍。一是外延擴張“跟著垃圾去旅遊”環境教育旅遊線。2011年4月推出瞭中國首條生活垃圾處理“集、疏、運、填、復、用、觀”環境教育旅遊線——跟著垃圾去旅遊,讓市民親身感受我們日常生活垃圾從前端收集、清潔直運到垃圾分類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整個流程,至今共接待社會各界人士逾20萬人。二是做深內涵用“垃圾與文化”推動市民心靈減量。“垃圾圍城”是個社會問題,引入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治理是破解該困局的唯一途徑。為此,杭州市環境集團一直致力於營造社會共治氛圍,推動社會共治模式。

三、推動末端分類處置工作有效落地

分類處置暨垃圾資源化工作是整個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為破解垃圾圍城難題,推動末端分類處置工作有效落地,杭州市環境集團近年來在對國內外垃圾處理新技術進行大量調研及開展中試的基礎上,實施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實施餐廚垃圾處理一期項目及生活垃圾機械生物消融技術(EMBT)中試項目,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答案”與“新路徑”。

實踐樣實木桌板宜蘭|實木桌板工廠宜蘭

2

湖濱街道:

深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實踐與思考

湖濱街道地處杭州市中心城區,根據“三化四分”的垃圾分類要求,開展這項工作已經7年多時間。2010年在全國首推垃圾分類“實名制”,獲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批示。湖濱街道轄區面積1.6k㎡,“大湖濱商圈”年客流量達5000萬人次,地鐵龍翔橋站日吞吐量最高達22萬人次,西湖音樂噴泉僅“雙節”期間就接待遊客176萬餘人次,是杭州人流最密集、經濟最繁華的區域之一。街道日產生垃圾量平均130噸,其中生活垃圾100噸(商戶66噸,小區32噸,街巷2噸),餐廚垃圾29噸(企業單位25噸,居民區4噸),大件垃圾1噸。在這樣的區域條件下,街道緊扣區域特征,堅持“傢庭起步、樓道鞏固、商圈共促、智慧物聯”的模式,探索瞭城市智慧化生活垃圾分類的湖濱模式。

湖濱街道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做法:

1、“實名制”確保追溯到戶。鞏固深化以“八個一”即“一戶實名、一袋分類、一人兼管、一冊登記、一日三投、一欄公示、一紙提示、一月評比”為主要內容的垃圾分類“實名制”傳統。在“實名制”運作八年後,加強技術創新,依托雲服務平臺實現“一戶一碼”,通過掃碼確定每一袋垃圾源頭。

2、“全鏈式”數據分析管理。運用“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建立瞭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將智能垃圾袋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分類可回收箱等硬件設備和雲服務平臺、手機APP有機融合,根據分類對象建立“居民小區、餐飲等食品經營企業、公共機構”等板塊,實時動態監控重點小區、重點路段垃圾分類投放情況,通過對全域垃圾分類投放、回收、集運的信息化監管與大數據分析預測,制定合理方案,調配人力物力。

3、“積分制”強化分類習慣。組建垃圾分類專管員隊伍,檢查分類投放質量並將數據上傳到智能管理平臺,予以相應積分,定期進行統計評比。針對老小區“熟人社會”的特征,實行垃圾分類“樓道責任制”,評選垃圾分類樓道“紅黑榜”,“紅榜”樓道內全部傢庭實施準物業費或衛生費打折,依靠輿論力量倒逼居民自覺分類。

垃圾分類工作實踐中,仍然存在短板:一是垃圾分類工作仍主要依靠道德約束,激勵制約政策難落地,僅靠呼籲成效有限;二是城市主體復雜,之前重點在抓居民生活小區,而樓宇、市場、公共機構等仍有空白,宣傳普及任重道遠;三是對垃圾分類的管理信息碎片化,未形成完整的鏈條並實現數據的共享和研判。

實踐樣本

3

建德市: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行“積分超市”做法

2014年5月,建德市著手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經過幾年工作探索,形成有建德地方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2017年2月,被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協調小組辦公室授予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優勝縣市稱號。截至目前,全市16個鄉鎮街道累計建成垃圾資源化處理站27座、村集中投放點1974個、可移動大垃圾桶16651隻,戶用分類垃圾桶160548隻,垃圾分類處理智慧化管理平臺1座、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78傢,今年分出可回收垃圾497噸、可腐爛垃圾1768噸,生產出有機肥263噸。農村生活垃圾轉變為“戶分類投放、村分類收集、鎮分類運輸、市(鎮、村)分類處理”的新型垃圾分類處理機制。

以楊村橋鎮為例。該村實行“積分超市”做法:農戶按積分獎勵分類投放、村督導員分類指導收集、鎮外包分類清運處理、全過程獎懲考核相結合。

一是黨員幹部聯動,註意工作實效。選拔認真負責的黨員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每村督導員名單上墻。早上6-8點(按季節調整),垃圾分類督導員按時到崗到位,對前來投放垃圾的村民做現場講解並現場打分;村設立積分兌換超市,每月兌換一次,農戶可根據積分多少在兌換超市選擇自傢所需積分等價物品。

二是做好分類投放,堅持分類清運。垃圾運輸機制按不同處理方式制定,不可回收垃圾的運輸處理,其他垃圾進中轉站統一運往填埋場處理;廚餘垃圾由鎮按區域統一配備人員和車輛,以桶換桶清運方式單獨運輸送至垃圾資源化處理站處理,可回收垃圾立足保潔員聯系廢品收購點自行處理,作為保潔員的福利,有毒有害垃圾由鎮統一回收。

三是加大和強化獎勵機制,培養群眾自覺。采用積分兌換制度,計劃短期內轉變居民垃圾投放思想觀念。物品的資金主要以鎮補助為主,全年補助給各村達到76萬餘元。同時,為鼓勵先進,獎勵各村每月分類積分前6名的農戶。每月明查暗訪,每季度進行一次大的檢查評比,實行百分制考核。對於落後村則責令進行整改,並實行村主要領導約談制,年底適當扣除環境衛生補助資金。

專傢觀點

充實物業管理職能,創新垃圾不落地辦法

方建移

定點定時投放是國際上推行垃圾分類時一個比較通行的做法。提倡垃圾不落地,倡導公民將垃圾攜帶到傢進行分類處理而不是隨時隨處丟拋,既可減少垃圾清理和處理的成本,也有利於摒棄居民因附近沒有垃圾桶而隨意亂扔垃圾的“心安理得”。據瞭解,上海街頭共有82000多個廢物箱,平均每80米就有一個;上海全市共有4萬名環衛工人,每天作業16小時保潔,城市道路日保潔頻次最高達10次以上,平均頻次是香港的3倍以上。就是在如此高密度設置廢物箱、高頻次清掃情況下,馬路上每天散落的垃圾仍然達到1800噸,占全市生活垃圾的10%。

臺灣“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果受到一些國際組織的肯定,並成為不少國傢、城市的學習榜樣,中國大陸部分城市就先後做過“垃圾不落地”的試點,但似乎都無疾而終。

與臺灣相比,我們的住宅小區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高層公寓較為普遍,人口較為密集;二是雙職工傢庭較多,下班時間相對較晚;三是環境意識相對滯後,分類習慣尚未形成;四是住宅小區普遍實行公司經營式的物業管理,具有一支穩定的、專業的物業管理隊伍;五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可直達小區。

我們認為,推行定點定時投放、提倡垃圾不落地意義重大,而且垃圾分類與垃圾定時定點收集是相互促進的。

充實物業管理職能,創新垃圾不落地辦法,有助於將垃圾定點定時投放落到實處。具體來說,可根據每個小區的規模設置若幹生活垃圾回收點,在每天設置一個或兩個時段固定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時間(每個時段為一小時左右),由物業公司人員檢查垃圾分類情況並監督居民將垃圾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中,同時撤銷小區其他垃圾桶。當然,對於物業公司新賦予的職能和職權,需要通過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也就是說,可通過立法賦予物業公司部分執法權,或將具有執法權的城管人員派駐小區,以處理居民的違規行為(如拒收未分類垃圾、對相關行為進行處罰等)。這樣,既可避免現階段部分試點城市出現的問題,也可增強垃圾定點定時投放的可操作性,從而為實施更進一步的垃圾分類和治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於心理學視角的垃圾分類行為促進建議

王篤明

垃圾分類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前端的分類收集,又包括後期的分類處理,既離不開宏觀的政策法規約束,又離不開微觀的心理行為促進,此處僅從微觀心理層面就如何促進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及行為提幾點建議。

垃圾分類行為的產生,通俗來講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願不願分;2.會不會分;3.方不方便分。針對這三個階段,可從以下幾點來促進公眾的垃圾分類行為。

1.強化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分類意向與知識

宣傳力度的強化。增強地鐵、公交等各類公共場所環保意識、垃圾分類等相關內容科普、宣傳的比重。這類宣傳力度的強化,既可以提升民眾環保意識,有利於垃圾分類工作,又可以提升公眾科技素養水平。

宣傳方式的改進。第一、突出直觀感性宣傳、危機意識宣傳,繼之以分類知識宣傳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以直觀感性材料來適度宣傳某類行為的危害,較之理性的宣傳以及益處的宣傳,其效果更好。在垃圾分類的宣傳中,可以考慮采用直觀感性材料宣傳一些垃圾不分類的嚴峻後果,比如王久良的作品《垃圾圍城》《塑料王國》等都是很好的材料;然後繼之以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相關細化操作性知識的介紹。這樣一方面可以誘發公眾的環保危機意識,解決“願不願分”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眾垃圾分類知識,解決“會不會分”的問題。

第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隱性宣傳措施。廣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內隱的閾下宣傳有助於消解受眾潛在的抗拒心理,使其於潛移默化中接受傳遞的信息,這也就是植入式廣告如此盛行的原因。因而,如有可能,在影視作品或遊戲中間或插入垃圾分類相關的場景或信息,也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公眾誤解的澄清。我們前期的調研發現,相當大的一部分公眾在解釋其為何沒有進行分類時,普遍提及的一個理由是認為自己即使分類瞭也沒有用,因為看到(或聽說)環衛工人或垃圾處理部門根本就沒有將垃圾分類處理,垃圾清運車來瞭都是一起裝走。這就嚴重影響瞭其分類的意向。因此,環衛部門很有必要通過宣傳或公開後續處理流程來澄清公眾的這一誤解。

2. 完善分類設施以保障公眾分類行為的執行

確保分類設施完備。不僅僅是確保分類設施配備完善,更要通過對一線環衛工人的教育等措施來確保分類實施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增設自動回收設備。自動回收設備的可用性水平要高,其設計要基於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確保居民接受並容易使用。

增加分類設施的情感化、人性化設計。通過垃圾分類相關設施情感化、個性化的設計來激發、引導公眾的垃圾分類行為。

3.鼓勵公眾參與

心理影響行為這個大傢都很熟悉,其實根據認識失調理論及具身認知理論,行為也會影響心理,個體對於活動的參與會影響其態度與相應的行為。因而目前的垃圾分類協管員等公眾參與制度可以進一步彈性化,鼓勵居民輪流參與,盡可能擴大參與者的廣度,這將會對參與者本身的垃圾分類態度與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建立“以戶為實木家具工廠|實木家具工廠宜蘭 單位”的可追溯機制

吳偉強

垃圾分類成功與否,取決於市民的參與度。雖然杭州市民對垃圾分類高度認同,但實際參與度很低,“垃圾扔出去後,其他事情我不關心”仍是市民的主流意識。我們認為沒有行動的意識,其實不是真正的意識。如何將認同度轉化為參與度,這是提高杭州垃圾分類實際效果的根本立足點。

1.建立“以戶為單位”的可追溯機制。杭州農村在垃圾分類起步遲,基礎設施和條件遠遠比不上市區的情況下,垃圾分類和處置的績效卻遠遠高於市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獨立居住的條件,可以實際檢驗每傢每戶的垃圾分類實際績效。因此,要提高杭州市區的垃圾分類的績效,再也不能將工作停留在“以小區為單位”的面上,而應該“以戶為單位”,逐戶建立可追溯機制。

2.創建“入戶分類指導”制度。據我們對采集到的數據用大數據方法分析,影響市民垃圾分類滿意度最重要的因素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垃圾分類宣傳”和“垃圾分類指導”,這其中,分類指導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分類指導,既可以培養市民的習慣,又能夠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杭州市區應該向農村學習,建立“黨組織-街道-社區-樓道長-志願者聯動合作”的“入戶分類指導制度”。

3.實施垃圾收費,激勵和約束並行。通過積分制等方法讓居民在垃圾分類中有一定的獲利性,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積極性,但必須看到,兩者之間的成本和收益並不對稱。縱觀世界上垃圾分類卓有成效的國傢、地區和城市,通行的做法是實施“廢棄物按量收費”,收費後,垃圾產生量明顯下降。因此,杭州應積極引入“誰產生,誰付費”的約束機制,並將其落實到傢庭。

4.堅持全程控制,防止形式主義。市民意識和習慣培養,除瞭軟約束,更需要硬約束。我們主張,從前期的分類指導、教育培訓,到分類監測、監管,再到後續的激勵和約束實現全過程控制。為瞭達到這一目的,社區專管人員必須配備到位,也可以適當培育和發展社區自治組織實現自我管理。大量的調查發現,在小區垃圾分類率低下的情況下,為瞭達到垃圾分類的考核指標,有社區的社工和垃圾專管員實施第二次分類,這樣的弄虛作假的考核方式必須改變。

5.信息透明。調查中明顯發現,杭州市民對垃圾分類的全流程知曉率不高,以至於對焚燒和填埋的優劣程度的瞭解都很少,同時對政府信息不透明以及政府與市民溝通不足,意見較大。職能部門在以後的工作中,要盡可能保持信息的對稱性。

本期關鍵詞

民生

專傢

方建移 浙江傳媒學院教授、公共決策與輿情研究實踐基地負責人

王篤明 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副教授

吳偉強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杭州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每一條時政新聞

我們樂在解讀

165
arrow
arrow

    shythaqy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